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中古社會與文化
SOCIETY AND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 
開課學期
9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弱水 
課號
Hist5341 
課程識別碼
123 U773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文18 
備註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4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91jchen2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這是一門專題研討課,供歷史系與相關系所研究生、大學部高年級學生修習,歷史系大學部同學與外系所同學欲修習者,應該已具備中國中古史的基本知識,否則可能遭遇困難。本課的名稱是「中國中古社會與文化」,顧名思義,課程探討的對象是中古時代的重大社會、文化現象或問題。不過,中古時代非常長,如果從漢末算到唐末,有八百年的時間,加上這又是傳統中國社會和文化結構最複雜的一個時段,不是一門課所能完整涵蓋的。本課因此選擇重點,作為幫助同學理解中國中古時代的引道。這門課有兩個主要部分:第一,介紹中國中古社會史上的若干重要問題,進行廣泛性的討論;第二,以唐代的文人與社會為主題,稍微深入特定的歷史現象。此外,本課也企圖透過學期報告的準備和寫作,訓練同學的研究能力。

關於上課的方式,基本上是個講演課與討論課的結合,而以討論為主。本課比較特別的安排是,除了現代學術論著的閱讀討論,還將選擇相關史料精讀,如此做的目的,一方面是讓同學有機會用比較直接的方式認識中古社會與文化,另方面也希望有助於培養同學解讀資料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中古史料多以駢體撰寫,用典特多,有其困難之處,修課同學須有心理準備。本課一週上課三小時,希望同學有充分的時間吸收、考慮課上的內容,達成較好的教學效果。除了專門課題的探討,本課也會特別安排時間,介紹中古史與一般歷史研究的要領,以幫助同學發展調查研究的能力。

本課使用的教材為教師所指定的現代學術論著與原始資料,原則置於網頁供同學列印,有時也許在課上發給。

至於本課的評量方式,本課無考試,以上課表現和學期報告作為評量的標準,但將要求同學在學期間繳交報告大綱與報告草稿,有關細節會陸續宣布。報告題目由同學自由擬訂,但授課教師會提供若干課題供參考。
 

課程目標
這是一門專題研討課,供歷史系與相關系所研究生、大學部高年級學生修習,歷史系大學部同學與外系所同學欲修習者,應該已具備中國中古史的基本知識,否則可能遭遇困難。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課程進度
(依週次排列,進度與閱讀材料可能會有調整。)

第一週(9/14) 課程介紹、導言
第二週(9/21) 漢魏之際的名士與豪族

*川勝義雄,〈漢末的抵抗運動〉(原題〈漢末のレジスタンス運動〉),收在川勝義雄著,徐谷芃、李濟滄譯,《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),頁18-41。

*唐長孺,〈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〉,收在其著《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3),頁25-64。

第三週(9/28) 兩晉南北朝的士族、豪族與寒人(I)

*唐長孺,〈士族的形成與升降〉,收在其著《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》,頁53-64。

*唐長孺,〈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〉,收在其著《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》,頁81-94。

*唐長孺,〈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〉,收在《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》,台北:華世出版社,1984。原刊《武漢大學學報(人文科學版)》,1959年8期。

唐長孺,〈北魏的青齊土民〉,收在其著《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》,頁95-126。

陳爽,《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98)。

第四週(10/5) 兩晉南北朝的士族、豪族與寒人(II)

*宮崎市定著,韓昇、劉建英譯,《九品官人法研究──科舉前史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08;1956年日文初版),第二篇第三章〈南朝時期流品的發達〉,頁111-186。

唐長孺,〈九品中正制度試釋〉,收在其著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》,頁85-126。

田餘慶,《東晉門閥政治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89年初版)。

第五週(10/12) 南北朝基層社會

*侯旭東,〈漢魏六朝父系意識的成長與「宗族」〉,收在其著,《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──朝廷、州縣與村里》(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5),頁60-107。

*侯旭東,〈漢魏六朝的自然聚落──兼論「邨」「村」關係與「村」的通稱化〉,收在黃寬重主編,《中國史新論──基層社會分冊》(台北:中央研究院、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2009),頁127-182。

宮川尚志,〈六朝時代的村〉,《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•第四卷六朝隋唐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92),頁67-108。

劉淑芬,〈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,63:3(一九九三年七月)。

劉淑芬,〈香火因緣──北朝的佛教結社〉,收在黃寬重主編,《中國史新論──基層社會分冊》,頁219-272。

第六週(10/19) 多族群的世界(I)

*萬繩楠整理,《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》(台北:雲龍出版社,1995),第六篇〈五胡種族問題〉,頁94-114。

*唐長孺,〈魏晉雜胡考〉,收在其著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》,頁382-450。

周一良,〈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〉,收在其著,《魏晉南北朝史論集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7),頁127-189。

第七週(10/26) 多族群的世界(II)

*朱大渭,〈南朝少數民族概況及其與漢族的融合〉,收在其著,《六朝史論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98),頁402-436。

*呂春盛,《陳朝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》(台北:稻鄉出版社,2001),第一章第二節〈東晉南朝的族群問題〉,頁5-14;第四章〈土豪酋帥與陳政權的關係〉,頁119-149。

陳寅恪,〈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〉,《金明館叢稿初編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0),頁69-106。

周一良,〈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〉,收在其著,《魏晉南北朝史論集》,頁33-101。

第八週(11/2) 如何做研究?如何寫報告?(I)

歷史研究法概說(陳弱水)

如何尋找研究資料?(修課同學報告)

第九週(11/9) 唐代前期的士族

*毛漢光,〈中古山東大族著房研究──唐代禁婚家與姓族譜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,54本3分(1983),頁18-61。

*陳弱水,〈從〈唐晅〉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〉,收在其著,《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》(台北:允晨文化實業公司,2007),頁243-271。

毛漢光,〈關中郡姓婚姻關係之研究──隋至唐前半期──〉中國唐代學會編委會,《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》(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91),頁87-139。

第十週(11/16) 唐代社會面面觀(I)

*榮新江,〈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內部形態〉,收在其著,《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》(北京:生活•讀書•新知三聯書店,2001),頁111-168。

*榮新江,〈安祿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〉,收在其著,《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》(北京:生活•讀書•新知三聯書店,2001),頁222-237。

*陳弱水,〈唐代長安的宦官社群──特論其與軍人的關係〉,《唐研究》,第15卷(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9年12月),頁171-198。初刊於妹尾達彥編,《都市と歴史学•第2集•国際シンポジウム東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環境史-新しい世界へ-》(東京:中央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研究室,2009年3月)。

第十一週(11/23) 唐代社會面面觀(II)

*張國剛,〈唐代鄉村基層組織及其演變〉,收在黃寬重主編,《中國史新論──基層社會分冊》,頁183-217。

(其他閱讀資料待定)

第十二週(11/30) 如何做研究?如何寫報告?(II)

如何找尋魏晉南北朝史資料?(修課同學報告)

如何找尋隋唐史資料?(修課同學報告)

(宣布學期報告參考題目)


第十三週至第十七週的課題為唐代文人、選舉以及相關社會現象,閱讀材料包括學術論文與史料,詳目待定。

預定第十四週(12/14)繳交學期報告計畫書。
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2週
9/21  漢魏之際的名士與豪族 
第3週
9/28  兩晉南北朝的士族、豪族與寒人(I)  
第4週
10/05  兩晉南北朝的士族、豪族與寒人(II) 
第5週
10/12  南北朝基層社會 
第6週
10/19  多族群的世界(I)

唐長孺文章的閱讀頁數改為:
唐長孺,〈魏晉雜胡考〉,收在其著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》,頁382-414, 439-450。(即第一、二、六、七節,如有時間,建議也看第三節。
〈魏晉雜胡考〉三、四、五節內容請見20101019-optional檔案。) 
第7週
10/26  多族群的世界(II) 
第8週
11/02  如何做研究?如何寫報告?(I)

本週講義為課堂上發放 
第9週
11/09  唐代前期的士族 
第10週
11/16  唐代社會面面觀(I) 
第11週
11/23  唐代社會面面觀(II) 
第12週
11/30  如何做研究?如何寫報告?(I) 本週講義為課堂上發放 
第13週
12/07  唐代選舉與文人(I) 
第14週
12/14  唐代選舉與文人(II) 
第15週
12/21  唐代文人資料導讀(I) 
第16週
12/28  唐代文學與士人文化 
第17週
1/04  唐代文人資料導讀(II);總結